珠寶行業的大發展源于中國的改革開放,總體上講,起步較晚、發展較快、潛力較大。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珠寶首飾產業以高于15%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年珠寶銷售總額超過1600億元,世界為之矚目。發展為中國珠寶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實惠,也為世界珠寶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目前,中國的珠寶產業可以說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新階段,產業集群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珠寶產業基地,品牌建設培育了眾多“中國珠寶行業馳名品牌”和“中國名牌”產品企業,產品設計蘊含了更多的中國元素并出現了擁有自己知識產權的專利產品。“中國工”代表鉆石切磨的優工和好工,珠寶鑲嵌的精湛工藝和規模化凸現世界珠寶制造的大國地位。年出口60多億美元的珠寶產品,標志著中國珠寶企業更多地融入了國際市場,不斷富裕起來的13億人口,預示著世界更多的珠寶企業將到中國尋求發展。
一、 中國珠寶產業發展的利好因素
(一)中國經濟穩步高速的增長,珠寶消費強勁。
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處于持續、快速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近4年國民經濟增長率以10%左右的速率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的發展,惠及了廣大的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和欲望顯著增強。2006年,中國GDP同比增長11.1%,達到21.1萬億元(按目前的匯率折合2.8萬億美元),居民存款總額1.4萬億元。2007年上半年GDP增長又達到11.5%。經濟的高速增長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使得居民的消費信心也大大增強。以最近三年為例,2006年,我國消費品零售額穩步快升,全年增長13.7%,增幅高于2005年0.8個百分點,2007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費景氣繼續攀升,消費需求增勢不減。剛剛召開的十七大報告則設計了更加美好的遠景。到2020年,要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中國經濟穩步高速的增長及隨之帶來的居民強勁消費信心為中國珠寶市場的繁榮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國家政策不斷調整,珠寶產業發展環境良好。
中國政府為鼓勵和發展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先后出臺了不少有利的政策措施。關稅總水平不斷降低,已從2001年12月15.3%已下調到2006年的10%左右。上海鉆石交易所、上海黃金交易所先后運行;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及其制品市場全面開放;鉆石進口環節增值稅大幅降低,消費稅稅率有望進一步調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將更加積極開展調研工作,反映企業訴求,推動鉑金、鈀金等貴金屬進口等有關政策的改善,使之更有利于珠寶產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三)行業自律不斷加強,市場競爭機制不斷完善。
為了培育和規范珠寶玉石首飾市場,國家已經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和規定,如《珠寶玉石名稱》、《珠寶玉石?鑒定》、《鉆石分級》、《珍珠分級》及《金銀飾品標識管理規定》、《首飾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等等。各省市也制定有多項辦法、標準等。這些為規范市場和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加強行業自律,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還多次召開行業自律會議,出臺相關自律的規章制度,接受國家有關部門委托開展市場質量檢查,不斷探索新時期行業自律工作的經驗。
二、中國珠寶產業發展概況
(一) 各項指標數據呈幾何倍數增長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珠寶產業開始起步以來,中國珠寶產業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從2001年以來,中國珠寶產業以超過15%的年增長率快速增長,出口增幅更是連續幾年超過20%。2006年,中國珠寶首飾銷售總額達1600億元人民幣,是1980年的800倍,出口總額也達到創紀錄的68.7億美元,出口對象主要是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珠寶及其相關產業從業人員也從當初的2萬人發展到現在的近300萬人。中國珠寶產業的發展對促進經濟發展、就業增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各種重要產品的消費居世界前列
我國的珠寶消費市場成長迅速,且潛力巨大。我國一些重要的珠寶產品的消費都居世界前列。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石、翡翠加工及消費國,珍珠年產量占世界珍珠年總產量的95%以上。鉑金消費居世界第一,黃金消費居世界第四,我國還是亞洲最大的鉆石消費國之一及全球第五大鉆石消費市場。此外,白銀首飾的年消費量在600噸左右,紅藍寶石、鈀、水晶、仿首飾等材質產品在中國市場也大受歡迎,方興未艾。中國正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珠寶消費市場之一。
(三)產業集群效應顯現
珠寶產業集群化發展現成為中國珠寶產業提高綜合競爭力,促進區域珠寶特色產業鏈的延伸與升級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國19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地,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無論是珍珠養殖、玉石雕刻還是首飾加工等等,都所在的城市增添了魅力,也為珠寶產業繁榮的帶來了生機。深圳羅湖、廣州番禺等珠寶特色產業基地,主要是貴金屬首飾鑲嵌加工、鉆石切磨以及配套產品集聚地區,形成了一些骨干龍頭企業和眾多中小企業,同時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物流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等配套支撐體系不斷得以完善。內蒙古赤峰、遼寧阜新、遼寧岫巖、浙江青田、福州晉安、山東昌樂、江蘇東海依托特色的資源優勢,發展玉石雕刻加工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就業、致富的重要渠道。河南鎮平、廣東四會、廣東平洲雖然沒有玉石資源,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也形成了規模巨大享譽國內外的玉石雕刻加工和貿易基地。云南瑞麗、云南騰沖、福建莆田依托良好的珠寶文化氛圍,充分結合旅游資源優勢,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珠寶旅游特色產業基地。浙江諸暨、蘇州相城是淡水珍珠產業崛起和發展推動者,珍珠文化底蘊深厚、珍珠養殖技術成熟、珍珠貿易活躍。在浙江諸暨、蘇州相城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珍珠產業不斷升級、珍珠文化不斷豐富,中國珍珠的整體理念在國內外珍珠愛好者的心中不斷提升。廣西梧州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擁有了一批人工寶石切磨加工隊伍,10萬人的就業大軍走上不斷富裕的道路,全世界每人每年將至少擁有一顆來自梧州的人工寶石,可以說人工寶石已經成為城市響亮的名片。
(四)品牌建設成果顯著
隨著產業的發展,中國珠寶業也完成了從數量擴張、粗放經營向注重質量、打造品牌的轉變,品牌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已涌現一批優秀的品牌,成為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一大批企業成長為中國珠寶首飾業馳名品牌,61個企業產品獲得了中國產品質量的最高榮譽——“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這些產品涵蓋了黃金、珍珠、流行飾品、貴金屬鑲嵌飾品、翡翠以及一些著名的零售企業品牌。這些產品包括“愛得康”、“同心”、“安盛華”、“老鳳祥”、“佳麗”、“阮仕”、“昆百大”等。品牌的建設不僅大大地提升了產品在消費者中的信任度,也有力地增強了企業之間合作的誠信度。
(五)設計、加工、制造水平穩步提高
在產業發展及競爭加劇的推動下,中國珠寶產品也從曾經固守傳統觀念、輕視設計創造的階段轉向了創新工藝理念、設計精品迭出的時代。我國的珠寶首飾設計及制造水平穩步提高。一批優秀的首飾設計師脫穎而出,頻頻在國際及國內各種大賽中獲獎。他們將珠寶首飾的國際時尚元素與中國的民族文化特色有機的結合起來,設計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一大批熟練的產業工人也在珠寶業的發展中成長起來。中國人特有的細膩及靈巧的動手能力,再加上多種渠道、多個層次的培訓及實踐,中國珠寶業工人界碑的加工制造能力正日益提高和成熟。鉆石“中國工”則是其中最典型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