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洲地下災害研究設計院2006年9月成立于合肥高新產業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內,是由中國礦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等知名教授、專家組成的新型高科技企業。主要從事工程與環境地球物理勘探、煤礦災害預報與防治、工程與環境監測系統的科研、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工作。以“防治地下災害、惠澤四海五洲”為宗旨,為礦業開采、工程建設、資源開發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注冊資金1720萬元。
經過幾年快速發展,設計院2008年底遷入高新區同創產業園內,辦公面積2000多平米,現有人員總數100多人,平均年齡30歲,其中博士6人,碩士12人,工程師10人,擁有中、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占我院研發人員的56%以上。
我院自2007年以來獲得“安徽省科研單位”及“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稱號、“安徽省軟件企業、軟件產品”稱號。擁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乙級、地質鉆探乙級、地球物理勘查丙級資質。并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其中“WBD系列網絡并行電法監測儀”被科技部等四部委認定的“國家重點新產品”。
2007年合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年產100套礦井網絡震波探測監測儀產業化》。
2007—2009年與澳大利亞合作的“深井煤與瓦斯共采——顧橋煤礦11煤層開采覆巖破壞導水裂隙帶高度監測”。
“WBD-1網絡并行電法勘探監測儀”2008年獲得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2008GRC30035),2009年研制了國內第一款煤安型“YCS40(A) 礦井瞬變電磁儀”系統。
2007—2010年主要參與并完成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礦井老空區探測與水害防治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第三課題“彈性波反射探測技術和防爆儀器(編號:2007Bak24B03)”。
2007—2011年,主要參與并完成國家973計劃項目《煤礦突水機理與防治基礎理論研究(2007CB209400)》中第六課題“礦井突水的水量預測理論與方法(2007CB209406)”的研究工作。
2009年獨立主持并完成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創新基金——《網絡并行電法煤層開采底板突水預警系統》,并獲高分通過。
2010年《礦井地質構造巷道超前探測技術試驗研究》獲得省級鑒定成果。
2011年獨立主持并完成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創新基金——《全方位鉆孔瞬變電磁儀》并獲高分通過。
2010-2011年度《構造復雜條件下巷道快速掘進高精度超前探測技術研究與實踐》通過安徽省科技廳鑒定,并獲得2011年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年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無線電波透視的場源解釋方法與技術》的研究。
2012年《震波CT技術在采煤工作面內隱伏斷層探測中的研究與應用》通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成果鑒定,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工作面構造震波CT探測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先后獲得2012年合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2012年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2年“便攜式全方位鉆孔瞬變電磁儀”被安徽省科技廳認定為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
2012年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復審。
2012年獲得科技部 “首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優秀企業”稱號。
2012年獲得安徽省軟件行業協會“2012年度安徽省優秀軟件企業”稱號。
2012年獲得合肥市高新區“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稱號。
目前正在承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煤礦突水、火災等重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SQ2012BAJY3504)”第一課題“礦井突水重大災害實時監測預警技術(SQ2012BAJY3504-01)”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我院擁有主導創新產品瞬變電磁儀YCS40(A)、KDZ1114-6A30 KDZ1114-6B30型便攜式礦井地質探測儀,WBD型網絡并行電法系統,自主研發、生產的煤安產品——YZG12型礦用鉆孔軌跡儀以及鉆孔電視;另有自有知識產權的軟件包括震波CT自動解析系統(SCTV2.0)、淺層震波自動解析系統(KDZV3.0)、震波超前探測系統MSP、礦井瞬變電磁處理系統(MTEMV1.0)、并行電法處理系統(WBD)、電法超前探(MRP)、無線電波坑透系統(ECT)、三維物探資料可視化系統(GVS)等軟件產品。主導技術服務為礦井工作面震波CT技術、頂底板遠程電法動態監測技術、掘進巷道綜合超前探測技術、礦井底板水害動態監測技術、水庫大壩基礎安全測評技術、鉆探服務、水工環咨詢務等。
作為專業研究設計院,我院一直致力于本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成果產業化,不斷拓展專業科技領域,積極推動我國地下災害的安全與防治事業的快速發展。
- 公司性質:民營企業
- 所屬行業:學術/科研
- 所在地區:安徽-合肥市-廬江縣
- 聯系人:鄧浩
- 手機:會員登錄后才可查看
- 郵箱:會員登錄后才可查看
- 郵政編碼:230088
工作地址
- 地址:合肥市高新區天智路5號2號樓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