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行業的未來靠創新思維
發布時間:2015-12-26 新聞來源:一覽齒輪英才網
2015年12月9~10日,2015中國齒輪產業發展高峰會議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是在國內新常態經濟轉型背景下召開的一次有關經濟形勢研判與齒輪產業技術發展方向的一次會議,與會代表在兩個方面均獲得了不少信息。本篇報道先從宏觀與產業經濟方向解析本次會議。
用比較優勢穩定發展
在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環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中華全國工商聯研究室主任陳永杰博士認為,雖然中國制造在多個方面已表現出世界第一的特征,如在制造業總體規模、制造業進出口規模、制造業主要產品產量、制造企業數量、制造業從業人員數量、制造業專利數量、制造業競爭力、制造業產業體系完整性等多個方面,中國制造業均已居于世界第一位,但是從中國與美國、日本、德國這四大世界制造強國的各項綜合指標比較,我國制造業仍處于技術質量二流水平。其中,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檔次不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勞動力素質整體不高、制造污染排放大、產業結構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等,依然是制約中國制造業向高端與強大發展的主要障礙。
為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整個制造業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向著科技創新的思路上去調整,同時也需要對創新結構、人力資本結構、資源供給結構、地區產業結構、經濟成分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經營形態結構等進行優化調整,以期利用我們業已形成的經濟基礎比較優勢、資源環境比較優勢、人力資本比較優勢、文化文明比較優勢、制度機制比較優勢等各種比較優勢,深化改革,力圖在“十三五”期間實現更好的發展,為未來中國再穩定發展30年打好基礎。
以“四基”提升可靠性
具體到齒輪產業,中國齒輪產業聯盟秘書長李盛其指出,研判當下的齒輪產業發展形勢必須結合中國齒輪產業“十三五”期間的創新發展來思考。他表示,在當前E時代(包括電力、電機、電子、電氣、電控等)主導的時代發展背景下,高端制造、智能機器人、清潔能源以及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等的應用,正在推動人類社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到來。與此相對應,齒輪產業當然也時不我待,應當充分利用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國際產業分工新格局正被重塑的有利時點,通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通過兼并重組、購買知識產權等各種手段,迅速引進消化吸收各種相關的先進技術,以期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產業的核心產品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
對于中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李盛其也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處于追趕型經濟階段的中國,整體制造業都會經過從低水平的結構性過剩、要素驅動邊際收益遞減到效率與創新驅動、創新與不斷創新的良性循環的發展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創新驅動、效率驅動、要素驅動的“混合動力”,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齒輪產業也將在大的經濟背景下完成自己的轉型升級。
通過與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結合,齒輪產業未來技術發展電動化、智能化、輕量化的脈絡已經明確,以“四基”(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研究)的由高疲勞耐久性引出的高可靠性是齒輪產業生存立足的基本點,在此基礎上才能向著更高的發展目標前行。
從未來齒輪產業“十三五”期間的重點任務不難看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傳動技術、工業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抗疲勞長壽命齒輪制造、面齒輪技術、高端齒輪傳動產品先進開發軟件、輕量化技術應用、國際先進技術與國際化發展服務平臺等,是齒輪產業的總體發展方向。李盛其表示,在新形勢下,中國齒輪產業聯盟也會更多融入金融與互聯網經營理念,結合國際與高校等研究資源,用新思維、新理念、新知識提升整體產業與相關人員的素質。
(來源:中國客車網)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