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經紀人活躍售糧一線托市把關嚴
發布時間:2014-11-13 新聞來源:糧油市場報
11月7日,正值立冬,在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糧食儲備庫,糧食收購現場熱火朝天,大卡車布滿了大路兩旁。
前來售糧的糧食經紀人江意良,是浠水余堰糧站的下崗職工。“今年收了1100噸中晚秈稻,均價1.2元/斤,除了種糧大戶,現在農民基本上不上門售糧,都是糧食經紀人逐家逐戶上門收購。搞得好,1噸可以賺二三十元,如果質量不達標返工的話,還有可能虧。”江意良說。
據浠水糧食儲備庫主任張納新介紹,浠水縣像江意良這樣的“大販子”有七八十人,“大販子”下面還有不計其數的“小販子”。他們通過向農民收毛糧,清雜整曬,再賣給國家托市收購企業賺取利潤。“現在農民基本上不直接到托市收購點賣糧,一是 怕麻煩,現在農村都是老人、婦人,生產力有限;二是運輸不方便,直接售糧綜合算賬不劃算;三是農民生活條件好了,也不差這點錢。”張納新說。
“今年托市糧收購,質量把關我們比任何一年都要嚴。”張納新介紹,“但我們承擔的壓力也很大,既要多收糧,又要收好糧,但實際工作中兩全其美卻很難。今年托市收購啟動比較晚,而且收購高峰期天氣又不好,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收購入庫9000噸糧食,同比減少4000噸,只完成計劃的34.6%。”中儲糧黃岡分公司監管辦副主任熊國平24小時常駐浠水儲備庫。“我們每天要做好四件事:看數量、查質量、協調資金供應、確保儲糧安全。”在收購現場,巨型自動扦樣機一針見底,載糧大卡車的樣本隨著吸糧管道進入 檢驗室,檢驗人員根據水分、雜質、漚黃,綜合評定等級,扣水除雜,依質論價,避免了過去人工扦樣工作量大,且定級不準,魚目混珠的現象。
在20公里外的中禾糧油集團公司,與該公司的自主收購火熱場景相比,中晚稻托市收購卻相對冷清,前來售糧的農民和糧食經紀人寥寥無幾。“中禾公司是黃岡直屬庫英山分庫租倉收購點,前些天有些糧食經紀人來售糧,由于質量不達標,打回去的比較多。”收購人員解釋說。
而中禾公司董事長陳新友卻道出真正原因:“托市收購,委托收購企業完全沒有自主權,積極性不高,異地租倉收購更難。”今年以來,農發行黃岡市分行一方面堅定不移執行托市收購政策,另一方面按照“保優質企業,不保劣質 企業”的指導思想,支持骨干企業優質稻加工,確保市場大米供應。分行支持的8家市場化收購企業稻谷年加工能力達69萬噸,完全能夠滿足黃岡市64萬噸商品糧的加工需求。
據陳新友介紹,為解決糧源不足和糧食品種不優等問題,中禾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建立示范基地2.3萬畝,并與200多個自然村簽訂種植收購合同,優質稻種植面積達10萬畝。農發行向中禾公司貸款300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2800萬元,計劃今年收購中晚稻5萬噸,目前己收購2萬噸,其中優質稻1.3萬噸,均價1.41元/斤。
截至10月末,黃岡市分行已累計發放中晚稻托市收購貸款2.84億元,收購入庫中晚稻1.94億斤;發放政策指導性糧食收購貸款0.9億元,收購中晚稻0.74億斤。
分享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