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監管也要有全球視野
發布時間:2014-09-16 新聞來源:糧油市場報
備受關注的臺灣“地溝油”事件又有新進展,卷入丑聞的臺灣強冠公司董事長葉文祥,在9月11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兩度下跪道歉,表示愿用名下3億元新臺幣資產進行賠償。而在此之前,上海、廈門都對當地涉“地溝油”食品進行了相應的查處。
記得事件曝光后不久,一些被波及的企業紛紛發表聲明,撇清與強冠有任何交易。
盡管相關企業躲之不及,避免在此輪危機中牽連受損,不過“自證其清”顯然注定蒼白,是否涉及其中還有待于全面調查之后,由監管機構追根溯源進行查實。不過隨著港澳地區和大陸越來越多企業牽涉其中,這場“地溝油”風波已然無法避及。引發“全島淪陷”的食品安全,也由臺灣地區而蔓延至更廣范圍,成為一場地地道道的“區域危機”。
大統黑心油事件不到一年,又爆發出這場更惡心的餿水油事件,再次說明在巨大的商業利益誘惑下,違法犯罪者依然會鋌而走險;同時再次說明,監管層面依然還存在極大的漏洞。至少跟大陸的“地溝油”大案一樣,無論從生產到流通再到使用環節,可以說幾乎完全失守。
再加上“地溝油”檢測上的技術難題,使得如何防止其危害的擴大化需要進行區域甚至全球性的合作,要么實行源頭控制,要么進行渠道管控。
必須承認的是,再完善的監督和司法體系,都無法確保“零安全事件”的發生。規模化生產的好處是便于監管,但其危害性的波及面也更廣,往往是一個企業出事就會形成區域甚至全球風波。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避免出現“路徑依賴”,以及觀念和行為上的慣性,否則全球化下的危害和損失更大。
從這一點來說,對于食品安全必須形成幾種共識,一是食品安全沒有絕對的安全保障,任何知名企業都有違法犯罪的可能,因而在監管上不能失之過偏;二是進行食品安全監管必須跳出區域和地域局限,應有更廣闊的全球性視野;三是食品安全不能迷信權威或者憑感覺辦事,必須一視同仁更相信技術手段;四是食品安全的好壞有層次區分,不能因為出現一兩起事件就對其整體情況進行否認,也不能因為“比壞”心態,而無視自身存在的更大問題。
總之,只有以“全球視野”認真分析和處理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才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共同筑起食品安全防線。
分享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