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助力“中原糧倉”保糧安
發布時間:2014-10-30 新聞來源:糧油市場報
2014年“中原糧倉”河南夏糧再次喜迎豐收,實現十二連增。然而,連年豐收的背后,農業水資源隱憂卻愈加突出,華北、中原等地區連續多年遭遇嚴重干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通水在即的南水北調工程,將通過合理調配水資源,極大改善北方糧食產區缺水問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進一步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從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河南面臨的干旱問題不再是季節性、流域性干旱,已經出現水文干旱。”河南省農業廳種植業處副處長黃偉說。2014年,連續多年干旱的河南又遭遇63年來最嚴重旱情,全省秋作物受旱面積最高時達2714萬畝。 從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獲悉,南水北調東、中一期工程中13%水量將分配給農業,每年可間接增加生態和農業用水60億立方米,通水后數千萬畝農田將得到有效灌溉。
滑縣是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近年來為確保城鎮供水安全,滑縣每年都會優先劃撥城鎮用水,農業水資源受到嚴重限制。“南水北調通水后,每年分配給滑縣水量達5000多萬立方米,能夠充分保障城市生活用水,農業生產水源將不再遭到擠占。”滑縣水務局副局長韓曉偉說。
據黃偉介紹,小麥增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水,目前河南省還有1600萬畝旱地小麥,平均產量在每畝300~400斤,南水北調水源補給保證后,這些旱地小麥畝產有望達800~1000斤。
“南水北調河南省34個受水縣中大部分都是農業生產大縣,每年37.69億立方米的水源補給,將明顯改善河南水生態,提高河南糧食生產能力。”河南省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劉正才說。
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許新宜表示,無論東線還是中線,除了規劃規定承擔的農業與生態供水任務以外,南水北調存在重要的農業與生態補水任務。“當華北平原地區發生嚴重干旱,恰逢丹江口水庫入庫水量豐富,國家可以通過東線和中線工程向數億畝受干旱威脅的農田供水。”今年夏季,為緩解山東省南四湖旱情,山東通過濟寧梁濟運河、菏澤東魚河兩條線路緊急調引黃河水用于補充南四湖生態用水;8月份,為應對漢江中下游,尤其是仙桃市的嚴重旱情,湖北省提前利用南水北調補償工程之一的引江濟漢工程,從長江調水,保障600多萬畝農田用水。
王浩表示,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每年60億立方米的生態和農業用水,將逐步恢復和改善北方地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北方糧食產區生產能力,挖掘糧食增產潛力,促進糧食供需平衡。
分享到: | ![]() |
![]() |
![]() |
![]() |
![]() |
![]() |